講座主題
反方法、家非家、同姓/性婚不婚
講座學者
陳小虹特聘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
本文正是要以這樁發生在1930年中葉的官司為出發點,探索傳統「宗祧繼承」與現代「遺產繼承」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何在清末民初長達三四十餘年的時間之中,不斷纏鬥角力、勝負難分。張愛玲姑姑的官司,不僅可以讓我們看到民國時期女性在社會主體性與法律主體權上的形構與變化,更讓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宗法制度的式微與頑強抵抗,甚至延至今日台灣的陰魂不散。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日本記憶
講座主題
閩台日:台灣民眾生活與信仰的歷史傳承與涵化
講座學者
謝國興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臺灣的民間信仰型態主要跟隨移民從福建、廣東引入,後來出現日本元素,自然是因為1895-1945年間臺灣受到日本五十年殖民統治的影響。
..
講座主題
閩台日:台灣民眾生活與信仰的歷史傳承與涵化
講座學者
謝國興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本文舉比較具有特色的蜈蚣陣與宋江陣(含金獅陣)為例,說明其源於閩南,但在台灣產生形式與意涵轉變的現象。如果生活即文化,經由這些探討,或許可以讓我們思考在社會層面,臺灣文化能否去中國化,或者已經本土化的意義。
.
怎樣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
作者: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如何指認一個生命個體?──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為名
.
講者:陳東升 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陽明人社講座委員會
當代最重要的社會挑戰之一來自於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廣泛納入勞動現場,本演講藉由回顧工業革命造成的變動,梳理當代科技發展對勞動過程、市場機制與社會體制造成挑戰與展望。
.
2022第五屆「陽明人社講座」議程及會議手冊文章下載
「佇浮中港台:情感、夢想與集體感覺」以2000年初至2015年的時間跨度,從文化政治與感覺結構的分析框架,探討新的中港台發展敘事如何在都會空間中生成,尤其關注此一過程對於新興社會主體的形塑。
.
我們從歷史認識臺灣,要知道臺灣有哪些價值值得我們去追溯、去了解。我們今天的重點在談戰前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相關議題。首先我要說明,為什麼我要特別提出認識臺灣的價值?討論臺灣的價值,並非要排斥中國或世界的價值,而是對於臺灣,我們有哪一些意象,或是對於她的歷史,我們有那些了解不足、不知道各個面向所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