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繭› 漫談–認識仿生自然建築

«橋繭› 漫談–認識仿生自然建築

曲木建築藝術家-郭恩愷老師 蒞臨本校分享 «橋繭› 的創作啟發、理念與過程,透過實地欣賞橋繭竹構藝術及國產木材應用,了解永續資源利用的意義與價值。歡迎大家一起來了解

主題:«橋繭› 漫談–認識仿生自然建築

講者:曲木建築藝術家-郭恩愷建築師/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

時間:113.7.17 (三)下午14:00-16:00

地點:交大校區人社一館HA216教室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o4pGCjtYt7Wo1adj8

本校名額有限(限15名),統計至113.7.10,額滿提前關閉
主辦單位:斯創教育工作群
協辦單位:本校師培中心
如有異動,以師培中心網頁公告為主

線上共談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細看深思「西方藝術史」——線上共談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國內多位西方藝術史學者,將於7月19日、26日,進行公開線上系列演講,和大家一同細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精彩內容,深思這場展覽帶來的啟發。

費用:免費 需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Tu73qu2WBUFFL5ie8
報名至7月10日止,7月16日寄發演講視訊連結予報名成功者。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協辦: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跨域哲學講座】佛教哲學與認知科學

「佛教哲學與認知科學:Evan Thompson 教授系列演講」(Buddhist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 Lecture Series by Evan Thompson)
主辦單位:台灣大學TSM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協辦單位:政治大學佛教哲學研究中心、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政治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第一講)
時間:6月14日(週五)15:30-17:30
地點: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知行樓503會議室
講題: “Enacting Mindfulness: A View from Cognitive Science”
(第二講)「佛教研究前沿國際工作坊」主題演講
時間:6月19日(週三)09:00-10:00
地點:台大哲學系(水源校區)301研討室
講題: “The Subject of Time”
(第三講)
時間:6月20日(週四)15:30-17:30
地點:政大哲學系圖書室(百年樓330222)
講題:“What’s in a Concept? Conceptualizing the Nonconceptual in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kOk0yK
詳細資訊:https://phil.nycu.edu.tw/post-0213/

【人社院知行藝空間】免費線上課程正式開跑!寫小說,拍短片,大咖老師一次教會你!

【人社院知行藝空間】《藍花楹系列工作坊》免費線上課程正式開跑!寫小說,拍短片,大咖老師一次教會你!
【ZhiXing Art Space】The “Jacaranda Series Workshops” free online courses are officially starting! Fiction Writing, Short Films Production, learn it all from top-notch instructors all at once!

校級獎項藍花楹創作獎徵件即將開跑,想先接受專業訓練的你別錯過機會。人社院知行藝空間準備了系列工作坊,內容涵蓋現代詩、小說、散文、影像敘事及短片,目前先由知名小說家伊格言開設的【小說入門工作坊】及影像創作者許鈞宜開設的【短片製作工作坊】為藍花楹創作獎拉開序幕,有創作魂,想接受專業訓練的你千萬別錯過!

【藍花楹小說入門工作坊】

◆ 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o5NheQLNDzpsEKa7

◆ 工作坊線上連結:https://reurl.cc/ezL1vK (每一次連結均相同)(每次工作坊當天會寄信提醒,請留意信箱)

◆ 活動內容
講師:伊格言
工作坊時間:2024. 6/13 6/20 6/27 7/4 7/11 週四 19:00 – 21:00
上課方式:免費報名,線上舉行(詳細資訊請見報名連結)

【藍花楹短片製作工作坊】

◆ 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cfWYceQBg9DE3oAt6

◆ 工作坊線上連結:https://reurl.cc/2Y6Np6(每一次連結均相同)(每次工作坊當天會寄信提醒,請留意信箱)

◆ 活動內容
講師:許鈞宜 老師

工作坊時間:2024. 6/11, 6/18, 6/25, 7/2, 7/9 週二 1430-1630

上課方式:免費報名,線上舉行

藍花楹創作獎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一年一度讓在校生展現創作能量的重要盛會。本次陽明校區知行藝空間邀請到多位該領域內的資深專家,豪華陣容帶領你了解現代詩、小說、散文、攝影及動態影像的不同專業技巧,也作為參加藍花楹創作獎的提前訓練準備!想要成為專業創作者卻還苦無門道,這些高質量課程將是你的夢想敲門磚!

◆ 主辦單位 / 聯絡窗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陽明校區 徐先生 (02)2826-7000 轉 65299
聯絡信箱: jeremyclhsu@nycu.edu.tw

《視文所-知行藝空間活動》未完成:過渡‧位移‧變形

「未完成」(unfinished)在西方藝術史的脈絡,意義可以指「不完整」(incomplete)、「草繪」(sketched in)、「半完成」(half-finished)、或「不完善」(imperfect)。後現代主義出現之後,「未完成」所蘊含的碎片化、不確定性反過來成為藝術家或策展人的策略,誘發觀者思考作品或展品的完整性、藝術史定位,以及有關於它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策展兼創作團隊是選修視覺文化研究所「博物館與展示文化」課程的研究生,試圖將「未完成」從學術討論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的視覺文化,從而觸及更普遍、多元的經驗層面。展覽以「過渡」、「位移」、「變形」作為探討「未完成」主題的三個切面:過渡指在時間維度上的推進;位移指脈絡的轉換;變形指媒介形式或作品內容的變化。本展覽藉由來自學術的視角出發,結合關於「未完成」的個人經驗,企圖探索這一概念如何來回穿梭於藝術、視覺文化和生活的交界。

Unfinished: Transition, Transposi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art history, “the unfinished” can signify “incomplete,” “sketched in,” “half-finished,” or “imperfect.” After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ism, fragmentation and uncertainty implied by “the unfinished” have, in turn, become strategies for artists or curators, prompting viewers to contemplate the idea of completeness of artworks or exhibits, their position in art history, and thei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curatorial and artistic team consists of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e elective course “Museums and Exhibition Culture” in the MA in Visual Studies program aiming to extend discussions of “the unfinished” from academia to everyday visual culture, thus reaching broader and more diverse experiential dimensions. The exhibition explores the theme of “the unfinished” through three aspects: transition, trans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ransition denotes progress in the temporal dimension; transposition refers to contextual conversions; and transformation indicates changes in medium forms or content. Departing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 this exhibition combines personal experiences related to “the unfinish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how this concept traverses between the boundaries of art, visual culture, and life.